[口头报告]我国室内PM2.5逐时、日均、年均浓度限值关系研究
我国室内PM2.5逐时、日均、年均浓度限值关系研究
报告开始:2021年12月04日 15:3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4] 分会场4 » [S4-1] 室内燃烧源排放-污染暴露-健康风险1;室内燃烧源排放-污染暴露-健康风险2
暂无文件
摘要
目的:(1)建立逐时浓度、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限值间的关联性;(2)由日均、年均浓度限值反推逐时浓度限值,为实际工程控制提供指导。
方法:从PM2.5逐时浓度控制出发,建立室内PM2.5渗透、净化模型:当室内PM2.5浓度超过逐时浓度限值时,使PM2.5浓度降低至逐时浓度限值;否则,不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全年逐时浓度计算完毕后,统计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本研究以采用空气净化器的北京典型住宅为例进行说明,住宅面积(88m2)和人数(3人)参考北京统计年鉴中的统计均值,并采用北京2016年至2020年的室外大气数据作为输入参数。
结果:在大气PM2.5污染最严重的2016年(年均浓度71.3 μg/m3,约40%天数大气PM2.5浓度≤35 μg/m3),当室内PM2.5逐时浓度阈值分别取15,25,35,50和75 μg/m3时,室内PM2.5日均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5.0,25.0,35.0,50.0和75.0μg/m3,均与逐时浓度阈值相同;不保证18天的日均浓度值分别为15.0,25.0,35.0,50.0和74.0 μg/m3,除75 μg/m3工况外,均与逐时浓度阈值相同;年均浓度分别为14.0,20.8,26.4,33.0和40.6 μg/m3。
在大气PM2.5污染最轻的2020年(年均浓度38.2 μg/m3,约60%天数大气PM2.5浓度≤35 μg/m3),当室内PM2.5逐时浓度阈值分别取15,25,35,50和75 μg/m3时,室内PM2.5日均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5.0,25.0,35.0,50.0和75.0μg/m3,均与逐时浓度阈值相同;不保证18天的日均浓度值分别为15.0,25.0,34.8,48.5和64.8 μg/m3;年均浓度分别为13.3,18.6,22.2,25.3和28.0 μg/m3。
结论:(1)本研究以北京住宅为例,得出了不同逐时浓度限值下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发现:(a)逐时浓度限值与日均浓度限值应基本一致;(b)在15μg/m3逐时浓度限值下,年均浓度与逐时浓度限值相当;(c)随着逐时浓度限值的增大,年均浓度限值应增大,但增大幅度变缓;(d)2016年至2020年,随大气PM2.5污染变轻(低于浓度限值的时间变短),相同逐时浓度限值下的年均浓度降低,意味着在逐时/日均浓度限值不变的情况下,年均浓度限值可收紧。
(2)为满足日均浓度要求,可取日均浓度限值作为逐时浓度限值用于实际工程控制;对常见的25和35 μg/m3年均浓度限值,可分别取35和50 μg/m3作为逐时浓度限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