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2018年冬季雾霾期间华中地区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区域差异和输送效应,建立了覆盖华中地区和华北平原的多站点观测网络。捕获了一个严重的区域霾,并调查了总成分。碳质组分(碳元素和有机质;EC + OM)是华中和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污染成分,一次排放的贡献率为38.0% ~ 57.3%。这些主要排放源部分来自煤燃烧(CB)、车辆排放(VE)和农村地区的生物质燃烧(BB)。这些排放通过运输事件混合在一起,生成大量的次生无机气溶胶,使得华中地区能见度急剧下降。冬季铵盐、硫酸盐和硝酸盐(SNA)的贡献率为10.3% ~ 18.9%;其次是矿物质(MIN, 6.37% ~ 8.96%)、微量元素(TE, 0.47% ~ 2.95%)和海盐(SS, 0.36% ~ 0.59%)。区域运输的稀释效应会使区域之间的差异被低估,漯河(LH)案例揭示了南北运输的不良影响。气团来自北方的影响范围更广泛和造成的致癌风险更高(当由北向南传输为主的时候,LH地区的Co、Ni、As、Cd的癌症风险值是为来自南方的2.20,2.12,3.39和1.06倍),而由南向北传输的时候,南北气流冲突会导致PM1浓度迅速增加。通过CWT和WRF-CMAQ发现BB、BC、工业过程(IP)和SIA的来源区域。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的煤炭燃烧和工业排放,湖北中部和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生物质燃烧对华中地区冬季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地区在制定空气污染控制策略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本研究可为污染物的区域运移转化提供理论支持,对区域大气污染的联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